+1!我校“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2-02-25浏览次数:28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

我校杨玉盛教授领衔的

“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

成功入选

这是继2018年“两岸文学教育与交流教师团队”

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

我校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团队

 


扎根八闽大地

敢为人先、创新创业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杨玉盛教授带领团队

长期耕耘于生态地理的研究探寻

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中

创造了数十亿元经济效益

师德为先,教书育人

当好学生成长导航员

团队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图为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部分教师合影


   “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现有教授或研究员22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5名、助理研究员1名,“60”“70”“80比值接近1:1:1。团队成员积极发扬黄大年精神,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工作之中,团结协作、协同创新,用心育人、潜心科研,培养了一大批地理学科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有影响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涌现了一批教学科研先进典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成员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58人,培养博士研究生75人,团队成员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194项,团队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含科研成果编写教材、教学案例的数量等)74项。团队或个人获国家级、全国学会奖项22项、省部级37项。近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各类项目总经费超8000万元。

 

坚持师德为先,把好为国育才“风向标”


图为杨玉盛、陈志彪两位教师在林区开展调研工作


   团队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自觉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负责人杨玉盛教授长期耕耘于生态地理的研究探寻,创建了国家级野外科学台站,攻破多个生态系统观测“卡脖子”技术,为国内生态地理过程原位智能化监测树立典范,积累经验,荣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0多项。

        陈志彪教授扎根闽西革命老区20多年,是“长汀经验”的核心贡献者,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团队刘恭祥、孙志高等多位教师成为国家级或省级样板支部双带头人。


坚持育人为本, 当好学生成长“导航员”

图为202012月,杨玉盛老师为学生上思政课


   团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福建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独特优势,挖掘地理学中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等思政要素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建地理学科思政育人体系,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探索构建科研-实践-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和产学研育人模式,指导学生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挑战杯全国竞赛一、二、三等奖等,团中央来信表扬团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甘肃省最美志愿者等一批先进典型,培育出优师教育”“三维前沿等一批创业典型。

   团队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班导师,建立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进入科研平台制度,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编写专业和实验教材50余本,获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2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项成果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地理科学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也是唯一设在省属高校的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本科生升学率稳定在30%,国家理科基地班升学率达90%以上,进入科学院系统、高水平大学的比率超过80%,学生就业率始终稳居全校前列,备受用人单位好评。


坚持创新为魂,绘好科技报国经纬线

图为2019年,陈志彪老师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并做报告


图为2010年,杨玉盛老师获得“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荣誉称号


   团队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生态文明重大战略,致力科研创新,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森林生态与水土保育、人口迁移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全球变化与森林碳计量等特色研究领域。

   杨玉盛教授负责的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地理过程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和海峡基金项目;黄志群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陈光水、程栋梁等6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7人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教师共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0多项,总经费8000多万元;承担福建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省生态功能区划、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重大区域发展委托任务;在《Nature》《PNAS》《科学通讯》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获发明专利12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


坚持服务为要,立好战略需求“瞭望塔”

团队教师获得各项专利证书(部分)


   团队坚持扎根八闽大地,敢为人先、创新创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中创造了数十亿元经济效益。森林碳增汇与计量成果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进行重点推广;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成果为长汀经验提供了科技内核,探索出靠科技带动百姓致富之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实现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高质量研究为发展中国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得到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等相关机构和同行高度评价;深度参与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2本著作入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库;自主研发的生态监测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国产化,为国家节省巨额外汇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