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文学院教师陈鸿

发布时间:2019-11-12浏览次数:963

 

 

陈鸿

 

陈鸿,女,汉族,19734月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党委委员、秘书学系主任、汉语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所在教研室获评校五一劳动奖章和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从教23年来,陈鸿老师始终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理念,热诚服务学生,潜心科学研究,积极服务社会。

 

用平凡音符谱就不凡乐章

——记文学院教师陈鸿

 

面对采访,陈鸿老师谦和而真诚地说:我只是众多老师中平凡的一员,接受采访我心有不安。敬业奉献是学院师生对她的共同印象,但她始终坚信自己只是在做一件自己喜欢并且愿意为之努力的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平凡的举动。而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努力去做好它,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不凡了。

心之所向,克勤克勉

陈鸿老师坦言,自己从小就立志当一名老师,因此初中毕业后她选择了上中等师范学校。三年后,优秀的她保送上福建师范大学,从此她与师大结缘。本科阶段她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阶段她则选择了自己很喜欢的古代汉语方向,留在本校当一名古代汉语专业的老师对于她来说也就成为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我们那一届算是比较幸运吧,似乎是学校第一次有这种政策,本科毕业留校并且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这就意味着我硕士毕业之后可以留校当老师。同时保研的另外两位同学毕业后选择了不同的工作,离开了师大。只有我留了下来,因为我想这就是我喜欢的工作啊。陈鸿老师很开心地和记者分享她和师大的奇妙缘分。

在教学工作中,陈鸿老师会积极地思考自己能够教授给学生们什么知识,也希望能够将前沿的学术成果介绍给学生们,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科研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不满足这是什么的概念性知识,而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是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她自己博士毕业后,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借助科研项目去充实自己,尤其是对出土文献、方言以及共同语研究用力较多,她也会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分享给学生,让他们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身为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的陈鸿老师也是肩负重任,通过她和老师们的努力,所在支部获得了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她说做党支部建设工作要充分考虑文学院的特色,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来进行,例如,投身于推广普通话和国家语言保护工作中。她平时经常和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讨论,一起努力地寻找一个更好的、更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式,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还有很多对于知识灵活运用的课外拓展。她说如今的社会,就业时都是双向选择,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择业面广,即使是师范大学,也会有一些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教师工作,作为老师也需要为同学们的就业多作考虑,需要教授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做到一专多能。语言是基础,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专业素养,同时对于要报考研究生、公务员,或者想到企事业单位就职的同学来说,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文的底子。

情之所动,循循善诱

陈鸿老师主动申请担任自己任课班级的班主任,以便更好地和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从而帮他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认识自己。她说更希望自己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们相处,因为全然没有老师的架子,她和同学们相处总是显得轻松愉快,同学们也总会亲切地称呼她为鸿姐。她很努力地做好班主任的工作,给同学们很多实用性的建议,鼓励他们展现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自己也在积极地搭建平台,给同学们创建机会,让他们的大学时光变得更加充实,具备踏入社会所需的勇气和一些必备的能力。

学生们总是会主动去找陈鸿老师谈心,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很乐意与她坦诚交流。她十分开心能够了解到每个同学心里的想法,也很愿意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她谈起接受采访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有个学生想找她聊一聊自己最近遇到的很困惑的问题,不巧的是那一天她很忙,没有办法留出较长的一段时间和同学认真交谈,她尽量安抚那个同学,商量着改天再约。但是那个同学十分着急,希望当天就能见到陈鸿老师,最后她只能利用午餐加午休的时间和这位同学约谈了满满两个小时,她耐心地、认真地为同学做心理疏导,并给出自己的意见供同学参考。那个同学也如愿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对陈鸿老师的帮助至今充满了感激。

陈鸿老师的另一个身份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硕专硕两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她因材施教,尽心尽力。不仅在课堂上教授他们相应的知识,下课后也会经常约学生们座谈,给他们量身推荐阅读书目,设定学习计划,认真地跟踪他们的学习情况,给他们细致的学习建议,让他们在相对短暂的的求学时间内学到最完整的知识和技能。暑假期间,她的研究生们会主动要求留在学校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立刻到工作室去请教她,她也十分支持学生们的想法,很乐意去启发他们。

陈鸿老师在文学院组建了一个高级文案创作团队,团队建成已经有两年了,团队里的成员都是文学院的同学,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一些大的赛事撰写文案,帮一些民主党派撰写宣讲稿。陈鸿老师说她成立这个团队的目的就是帮助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去做更多的工作,服务更多的人。她认为,能够写一篇好文章,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拥有很好的口才,对于文学院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团队的成员们在这些经历中学有所用,从文案的创作到多媒体的制作,他们得到了很多的历练,也受到了相关单位的肯定与赞许。

志之所向,肩有担当

陈鸿老师在汉语言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不仅深入社区进行宣讲,也到很多城乡结合部外来子弟入学的中小学开讲座,给那些孩子们一个与普通话语言艺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她看来,开口说话是每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而她自己正好具备这个专业优势可以为社会提供服务,她也就责无旁贷、不遗余力地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实有这些想法也和她自己的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父亲是铁路上的干部,铁路修到哪儿,他们的家就安到哪儿,在一路漂泊的求学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给予自己帮助的人,也有很多感触。她说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没有一个固定的、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他们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如果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有人能够给这些孩子一些专业的指引,或许他们的人生会因此不同。在演讲和朗诵等训练过程中,陈鸿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鼓励这些胆怯而充满求知欲望的孩子们去大胆尝试,让他们站上舞台去展现自己,告诉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也希望他们把公益活动的善意、活动中学到的能力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影响更多的人。作为指导专家,她还希望公益讲座的老师们要不断拓展自己,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上课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她做的这些努力,对于这些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对她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去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无论是孩子们还是老师都十分地热情和高兴。很巧的是,那个学校的校长正好是陈鸿老师的校友,临走时他很有感触地对陈鸿老师说,师姐,我非常希望你有机会再多到我们学校走走、看看,经常来给孩子们送教,这让陈鸿老师很受触动。她意识到这些小孩并不能像很多城市里的小孩一样拥有十分优越的学习条件,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很多课外的技能。很多情况下,他们会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有些赛事这些孩子仅仅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参与。她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让演讲与口才以落地的形式走近他们,让他们知道,原来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站上舞台也可以表现得很精彩。让他们对有声语言有更加充分地认识,增加他们的语言自信,助力他们未来的人生。

陈鸿老师不仅给学生上课,也会到各大中小学去给老师们开公益讲座和培训辅导,和中小学老师分享自己的经验,指出他们演讲、朗诵、征文等教学指导中的误区。陈鸿老师还是省女子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教学大赛的特邀指导专家,她被民警同志认真授课、治病救人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她悉心在授课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有声语言与体态语的合理使用等方面给予细致的点评和指导,授课警官都说他们绝大多数不是师范专业出身,这样专业的指点非常难得,让他们受益良多。陈鸿老师还担任了省关工委、省教育关工委、省法院系统、省税务系统、省银行系统等单位和部门的演讲、朗诵、征文、说课等赛事的评委工作,帮助省各民主党派团体策划相关活动,在这些公益活动中,陈鸿老师总是充满了热情和耐心,充满了正能量!

语言文字是海峡两岸的一条纽带, 两岸语言文化同根同源,汉语是两岸的共同语,很多台湾同胞来自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身处福建的陈鸿老师更是深有体会,她关心两岸大学生的成长与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策划两岸大学生共同家园杯演讲比赛。目前该项比赛已连续举办两届,通过比赛,两岸青年用共同的语言——汉语进行交流、沟通,不仅增进了感情,还从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两岸一家亲,陈鸿老师说,比赛得到两岸师生的高度认可,未来这个活动还会持续下去。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还是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都需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源泉。陈鸿老师致力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服务社会,热情奉献,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带动整个教研室教师助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在科研和教学上发挥了引领作用,受到师生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她虽自称平凡,但是在大家眼里,她却是一个不凡的师者。

(福建师范大学校报记者  戴煌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