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后勤管理处郑银泉

发布时间:2019-11-12浏览次数:1046

 

6d6cbbafb2165590b56e1a0901a6eb1

 

郑银泉,男,1975年生,中共党员,后勤管理处规划建设督查科科员。16年如一日耐心呵护因生病而生活无法自理的妻子,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为妻子负重前行

——记我校后勤管理处科员郑银泉

 

蓝色条纹衬衫,灰色长裤,显示出他朴实的品格;黑色方框眼镜,略微严肃的神情,透露出他踏实认真的处事态度;走路时不急不缓,交流中谦和有礼,传递出令人如沐春风之感。他稳重从容,积极面对现实,接受生活中的大小挑战;他以单薄的双肩扛起了照料患病妻子的重担,不离不弃,无悔相守;他用不计回报的爱与付出,守护着他的小家,带给人深切的感动,却从不言说。他就是后勤管理处规划建设督查科的科员——郑银泉同志。

患难与共  负重前行

十六年前,郑银泉与他的妻子张才妹都就职于福建师范大学。每个工作日早晨,他来到后勤管理处上班,妻子则前往校医院药房工作,他们的生活温馨美满。让这个小家更添喜悦的是,一个新生命即将诞生。眼看着生活愈发有奔头,原以为可以享受为人父母的天伦之乐了,然而,厄运却突如其来。生产不过半年,张才妹就被检查出患小脑髓母细胞瘤。自此,郑银泉与妻子开始了共同抗击病魔的艰辛历程。

妻子最初患病那几年,郑银泉和家人们的生活过得很困难。小脑髓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神经上皮性肿瘤之一,且该肿瘤具有生长极为迅速,手术不易彻底切除的特点,并有沿脑脊液产生播散性种植的倾向。这极为严重的疾病在张才妹手术后并未消散,而是依旧折磨着她。疾病导致身体上的不便与无力,她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哪怕是吃饭这一小事也无法靠自己完成。从身体健康的正常人变为行动不便、事事需要倚靠他人的病患,这对张才妹的打击是巨大的。郑银泉理解妻子的无助与恐惧,也正是因为理解,他在得知妻子痊愈之日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承受了绝大部分心理压力,和家人一起小心翼翼地对妻子隐瞒病情,鼓励她克服困难,慢慢恢复。“那个时候,她刚刚手术完,也不能和她讲太多,我们就给她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手术完没事了。有五六年吧,她都不知道自己是恶性肿瘤。”哪怕时间已远,从郑银泉稍显沉重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与家人当时的不易和他对妻子的温柔。

手术后恢复不良,在医院康复效果不佳,加之大部分时间都闷在家里,妻子不可避免地生出了些消极、暴躁的情绪。为此,郑银泉试过好些办法——请妻子的大哥开导她、以孩子对妈妈痊愈的希冀激励她、用电视节目和小孩教育等话题转移妻子的注意力……但情绪疏导向来困难,郑银泉能为妻子做的也很有限。实际上,在妻子患病伊始,他自己也有过一段短时间较为强烈的负面情绪。只是生活永远不会因不良情绪而止步,郑银泉很快就打起精神面对现实。他尽力照顾妻子,兼顾工作与家庭。“很多事情尽人事、听天命,没办法强求,只能尽可能做好一点。”他如是说道。

十六年前的相互扶持,十六年后的患难与共,郑银泉一路扛着家庭的重担负重前行,在和家人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这个家终于得到了一点儿上天迟来的眷顾。相比最初,张才妹现今的情况已经好多了,哪怕她依旧不能完全自理,但她已能做到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过去难以完成的事。惟愿时光善待坚强而勇敢的人们,在往后的日子里,能让张才妹的身体慢慢康复,能让郑银泉肩上的重担慢慢变轻。

悉心照料  无微不至

每天下班之后,去食堂为妻子打包营养可口的饭菜,接着赶回家中,保障妻子的及时用餐,这是郑银泉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内容。除此之外,细心的他还在家中常备小面包,若是一些意外情况导致他晚到家了,妻子也不至于挨饿。这些事乍一看很不起眼,但它们切实存在了十六年,而哪怕再小一个细节,在坚持了十六年后都难以再简单形容为小事。

而郑银泉做的远不止这些。除进食以外,他还照顾到了妻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妻子擦身、洗衣,按时给妻子喂药,定期带妻子去医院复查,他将这些琐碎的事重复了十六年,无怨无悔,认真细致。在最初五六年里,他更是申请到老校区上班,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回家,帮妻子解决诸如上厕所这样的问题,那几年里,他总是频繁地学校家里两头跑。

在工作与照料妻子日常生活之余,为妻子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成了郑银泉生活的重头戏。在医院、康复中心治疗但收效甚微后,郑银泉和妻子想到了以中药治疗的方法来抵抗小脑髓母细胞瘤。从那时起,煎草药便成为郑银泉早晨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叫做百花蛇草的中药,价格不贵,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每天早上上班前,郑银泉都会来到厨房,耐心看守煎着百花蛇草的药罐,并在草药煎好后端给妻子喝,这过程就这样持续了十几年。中药治疗并不是郑银泉和妻子在中药治疗方面做的唯一努力,发现针灸的治疗效用之后,他们还选择了针灸疗法。郑银泉常常带妻子去医院做针灸,有段时间甚至专门请了一位老中医来家里为妻子进行针灸治疗。

郑银泉还做了许多以减缓妻子身心上的不适。为了让长期坐轮椅的妻子能活络筋骨,防止肌肉萎缩,他把家里改造成了无障碍空间,并沿着墙边做了扶手,在方便妻子坐在轮椅上活动的同时帮助妻子更好地练习走路。担心妻子长期在家影响情绪和身体,遇上天气好的时候,郑银泉便会抱妻子下楼晒晒太阳。他还为妻子购买了电脑,为妻子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

“照顾妻子是我的本分,我做的只是普通人会做的事。”郑银泉告诉记者,他从不认为自己十六年如一日照顾妻子是一件不平凡的事,他习惯了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静静地陪伴妻子,默默地照顾她。在家庭遭受不幸的这些年里,他的内心一点一点强大,他的妻子也慢慢减少依赖心理,变得更加坚强。“悉心照料,无微不至”,若要形容郑银泉照顾妻子的十六年,大概便是这八个字吧。

多方帮扶  心怀感恩

一路走来,郑银泉始终怀着感恩之心,他感谢来自家人、学校、社会等多方的帮助与支持,其中他最为感激的便是他的父母与女儿。当年妻子患病,在无法同时照顾妻子和女儿的窘境中,他不得不把才一岁的女儿送回老家,请父母帮忙抚养。在这十六年的漫长岁月里,父母的帮助与女儿的理解给予了他极大的力量。而最令郑银泉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儿依然能保持优秀。她热爱学习、成绩优异,她性格独立、热爱生活。遇到小困难时女儿总是自己寻求解决办法,减轻大人的烦恼。每逢假期,郑银泉便带妻子回家看孩子,用更多关心弥补亏欠孩子的陪伴,懂事的女儿也时常陪妈妈说话,鼓励妈妈快好起来。相互扶持,相互依靠,正是郑银泉夫妻与家人间彼此给予的温暖帮助这个家度过了十六年的风浪。

这种温暖不仅来源于家人对郑银泉的理解支持,也来自单位的关心,单位为他提供了许多便利。每年,学校都有人慰问他与妻子,他原来的老领导帮忙介绍康复医生,校医院为妻子争取到慈善机构捐赠的医疗帮助。在妻子最初患病的那些年里,单位给了郑银泉许多工作上的通融、帮助,允许他每隔几个小时就回家一趟、做完工作就能尽早回家。同事们也在工作生活上热心帮助他。多年来,这些援手汇集成巨大的鼓励,让他更多一分努力生活的动力。

郑银泉还真切感受到了社会的帮助。一次,他带妻子去五一广场游玩,遇到台阶,轮椅上不去,热心的市民便前来帮忙往上抬,遇见窄门过不去,也有人帮忙搀扶他妻子通过。“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很好的,当我们发生意外时,它给予帮扶的方式很多,这也让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感受到善心的可贵。”郑银泉感慨道。因此,他更加热爱社会,踏实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好平时的点滴事。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将别人的善举都放在心上,并回馈社会,传递爱的力量。这样形成一个循环,相信社会会越来越好。要知道,有时候自己的举手之劳,可能是对别人莫大的帮助。”采访将尽时,郑银泉把内心真挚的向往告诉了记者。这位不凡的好丈夫、好老师、好公民从不在乎自己的无私付出,却时刻挂念着他人对自己的友善。对于这样一位同志,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他点赞!

后记

郑老师对待工作极为认真,在与记者一起前往采访地点的路上,他一路关注着学校的建设项目,和记者说了许多校园建设的事情。采访全程,记者都能从郑老师的言谈中感受到了他对生活踏实勤恳的态度以及他对家人满满的爱。最后,祝郑老师的爱人早日康复!

(福建师范大学校报记者  陈增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