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润心,做思维与爱的“引路人”——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晶副教授

发布时间:2023-05-03浏览次数:54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制定印发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教师工作部特推出“讲好师德故事”专栏,通过宣传师德师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大先生”,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她以深厚的思想涵养启迪学生智慧

她用坚定的信仰情怀润泽学生心灵

竭力打造有特色、有温度、更灵动的课堂

她说

理想信念教育

入脑、入心、入行

 

深知、笃信、实行

她就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晶副教授

让我们一起走进杨老师的故事

 

人物名片

  杨晶,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近10项课题。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核心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出版1部专著。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组二等奖、第六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组特等奖;获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基金奖教金、福建师范大学宝琛计划青年英才等。


01研以致远,她于学术前沿打造鲜活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为了把思政课讲得“入脑入心”,杨晶坚持“守学术之本,创育人之新”的教学理念。她深信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需要科学理论的涵育和淬炼,只有深耕科研,才能厚积薄发。在概念和规律的讲授中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成为杨晶孜孜以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理论系统,比如,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形而上学这一概念,作为讲授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追本溯源、触类旁通,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于学生。要讲好这门课真的很不容易!在谈及日常授课的经历时,杨晶感慨到。她认为,要当好引路人,首先自身要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

  因此,杨晶潜心科研,通过学术的积累与沉淀,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近10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外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CSSCI权威核心期刊,光明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获聘福建师范大学宝琛计划青年英才岗位。正是这股永远在潮头追赶知识的劲,让她始终走在学术前沿,源源不断地为上好一门课打牢坚实的理论基础。

  面对思政课抬头率低,知识无法“入脑”的问题,她坚信要带领学生深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积淀的空间,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悟到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足够贴近时代发展,将政治理论所涉及的宏观结构性命题具象为学生可感可知的事件与场景。这离不开杨晶在学术沃土上的深耕,时刻行走于学术前沿打下的基础。

  评价杨晶的课堂,学生赞不绝口,“杨晶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有趣又不失深度。”杨晶的课堂上常常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她把公共课堂视作“多元思想碰撞的舞台”,结合各专业学生特点,融入丰富鲜活的针对性案例,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汲取人生智慧和奋进力量。


02育人入心,她以诚挚情怀坚守信仰教育

  聊到杨晶老师,学生们笑着讲起和她课内外交流相处时的轶事,说杨晶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趣、大方的朋友。调侃过后,会恳挚地用“真诚”“用心”“有温度”这类词形容她和她的课堂。

  学生的独一份印象离不开杨晶自始至终落实“启智润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捧着一颗心来”,方能带给学生最真切的课堂感受。“其实学生对于每堂课的质量、教师用心程度的感知都是很敏锐的。”杨晶深有感触。45分钟课堂的思想涤荡,那些脱口而出的动人故事,紧跟时事、贴近生活的鲜活案例全靠她丰富的教学经验、丰厚的学术涵养支撑,更离不开她诚挚用心的情感凝练。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思政教育讲求“入心”,通过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树立其坚定的信仰,才能打造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杨晶深知,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只有自己用心教,学生才能用心悟。

  回忆起刚刚结束的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杨晶将它视为自己的一堂“大思政课”。“赛事中积累的新案例、素材,获得的启发性新思考,我会将它们反哺到课堂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决赛命题与她曾经给学生准备过的一节主题课程案例同出一辙。对于这个巧合,杨晶既欣喜又不意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比赛的意义和我们要找寻的答案已经出现了。” 在她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教学相长、互相启发,实现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灵魂的共鸣,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精神,她以教书育人为本职,上好每一堂课,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并基于科研成果,积极推动“研教一体化”与“研学一体化”。她用真挚的情感浸润学生,让学生形成情感认同,以深刻的理性认知升华情感认同,在情理交融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找到人生方向。

  近年来,她主讲的课程获得福建省“三个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项目一等奖;获“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基金”奖教金等。2022年,荣获第六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组特等奖(第一名);2023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组二等奖。


03行以践言,她用知行合一激励莘莘学子

  杨晶提到一次深深触动她的教学经历。在一次课堂上,她提到长汀生态环境建设的案例。课后,学生找到她,说自己的父亲就是长汀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杨晶真切体会到,课堂的一个小案例可能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甚至可能是学生的亲身经历。12点下课后,我和这名同学聊到中午1点,听他说护林员父亲的故事,听他讲家乡长汀的巨大变化,听他诉说从不太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到感同身受的心路转变。”杨晶感慨地说道,“我的学生和我都更能感受到,我们所学并不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之中、正在落到实际行动中去的。”在学生眼里,杨晶是知行合一、行动力极强的人。学生一涵回忆,“面对疫情防控等公共议题,她会在课堂上向我们抛出‘我们能做什么?’的提问,并告诉我们她会怎么做、她做了什么,杨老师纯真的情怀和坚定的行动深深打动了我。”

  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杨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的行动指南。近五年来,杨晶聚焦研究生态文明话语权的中西比较,为在国际场域中生态文明话语权的争夺提出行之有效的现实策略,主张破解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理说不出”的被动局面,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力。

  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她拓宽平台,倾心交流。杨晶充分借助院校平台优势,于2019年策划了“绿色治理再考察——中德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策划“全球气候应对与碳中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为中方主持人进行主持和专题报告。2019年受邀参加在加拿大、古巴两个国家举行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4届论坛”等国际性会议,并作专题英文报告,积极主动地传播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共塑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