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野外山林间的“最美教师”——记地理科学学院黄志群教授

发布时间:2022-07-24浏览次数:10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制定印发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教师工作部特推出“讲好师德故事”专栏,通过宣传师德师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大先生”,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行走在野外山林间的最美教师

——记地理科学学院黄志群教授


人如其名

他心怀报国志、技艺超群

他不远万里载誉归来

只为祖国万里生机再添一抹绿

他攻破了多个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碳汇能力

提升的关键卡脖子技术

赢得无数荣誉

他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他就是行走在野外山林间的最美教师”——黄志群

 


做地理人:坚持热爱祖国的每寸土地

  “一片片杉林整齐地立着,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浅绿色的飘带悬在半空。我被林场工人们灵巧的双手所震撼!回忆起1992年在福建来舟林场实习的经历,黄志群依旧如是感慨。如今已是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态学学科带头人、研究员、博导的黄志群,正是那一霎那的震撼,一颗关于地理学的种子悄然落在他的心上,历经三十年的培育与深耕,成长发展为苍翠无际的林海。

  为了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水平,黄志群远渡重洋,先在澳大利亚大学读博,后在西澳大利亚大学做科研,还在新西兰林业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时至2010年,尽管当时国内实验和办公条件十分有限,但当他得知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求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带着先进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祖国科学技术研究事业。他说: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有极高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适合进行森林土壤研究,这里需要我,也适合我,在这里我可以做得更多

  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哺育着他的福建山水的眷念,黄志群扎根八闽沃土,依托福建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亚热带森林碳循环与全球变化教育部创新团队,带领团队迅速投入到了基于森林土壤的有机质提升机制的研究,在退化针叶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恢复和提升、全球变化对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为福建省人工林的树种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2021年,黄志群被评为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做科学家:勇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我国森林土壤之所以退化,关键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低。这是黄志群用二十年科研实践才得出的成果。针对这一制约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碳汇能力提升的卡脖子问题,黄志群于2018年带头在龙岩上杭建立了占地200亩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多样性、功能特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平台。

  引水难在探源,开山最是艰险。2018年的春天被寄予无限希望,然而整个3月份都被泡在雨水里。在持续高温与强降雨的极端天气下,黄志群依然坚持每日披雨衣、着雨鞋上山作业。由于森林样地位置偏远,山路陡峭,蚊虫多且凶,他不得不把汽车停在路边,穿过比自己个头还高的密林杂草,经常满脸红肿,有时候还要深入沟底,时常滑倒摔跤。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惧风雨、不畏艰辛,从早到晚扎身样地,挑担选苗、挽袖种树。这种忘情的工作精神,让造林工人都敬佩三分。

  实验平台建设四年来,黄志群每年前往龙岩上杭实验样地不少于30次。每次揣着馒头、背着工具,乐此不疲地翻越每个山间地头,早已把300个样地走了个遍。他说:现在很多人以为科研很苦、很枯燥,实际上真正融入其中,会发现科研总有挑战,也需要创新,总会有新的发现。起初的困难,践行到后面,收获的是乐趣。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黄志群付之以真心,这片土地馈之以真情,他申报的森林土壤学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福建师范大学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的新突破;先后入选了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

 

做人师者:传承匠心育人的师德品质

  以天为幕、以地为席,以身后的山林、树种为案例,黄志群带着学生正在开展野外教学,阐述如何运用地理学、生态学专业的知识与科学实验,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不管自己科研做得有多大,名号头衔有多少,黄志群始终牢记教师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第一事业,他常以自身的实践探索经历告诉学生要学会格物致知。

  在带领学生攀爬陡峭的山路进行勘察样地、野外调查和采集样品时,他会告诉学生:只有实事求是、严谨仔细、团队协作,才能让科研做得更深更大更远。

  在带领学生与当地农民、林场工人交流,获取有价值的经验与信息时,他会告诉学生:科研工作就是把农民的智慧提炼成理论,运用于实践,要虚心向他们学习。

  在学生实验失败、科研碰壁时,他会告诉学生:科研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甘于坐冷板凳,保持积极乐观态度,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黄志群躬身垂范,坚持下沉一线的科研态度和谦虚向学的人格品质激励着每个学生成长成才。在学生的眼中,他可亲可敬、可爱可学,看到黄老师穿着军训服、戴着草帽,混在人群中和我们一起挑苗种树时,我们几乎忘记了他是个科学家。他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彰显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誓言,引导我们不断探索科研创新的无限可能,更让我们真挚地感受科研的无穷魅力。因此,他教授的课程也常被誉为行走的思政课。任教十多年,他先后指导博士生11名、硕士生30人,多名学生已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与其说他是一位考察林区的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位行走自然的智者,对祖国的深情、对自然的神往,对学问的考究、对学生的热爱,使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充满着泥土的芳香、森林的清新。他是行走在野外山林间的最美教师,他所在团队被授予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