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内涵(三十一)

发布时间:2019-09-17浏览次数:1889




本期推出美术学院副院长卢志强教授以及生命科学学院俞如旺教授 “新时代师德内涵”的心得体会。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陶冶高尚师德情操

美术学院副院长   卢志强教授

 

2018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造创新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而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社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要牢牢抓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这个着力点,美术学院党委十分注重师德师风警示教育,院党委书记赵立新书记多次召开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上级的部署要求基础上,结合《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精神,通报了近期由教育部及其其他高校曝光的多起大学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典型案例,以此劝诫全体教职工要深刻汲取案件教训,做到心中有畏行有止,心中有戒不妄为,心中有责不懈怠,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实、落深、落细。在学习内容上,要结合岗位工作,深刻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在贯彻途径上,要结合“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教育部学科评估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三全育人”,推进“四个回归”;在方式方法上,要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注重日常教育和监督,抓早抓小。

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其任务是传授美学知识,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必须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方向。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高校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题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二是坚持面向全体。健全并不断完善面向人人的高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多品”的新局面;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高校美育综合改革,整合美育资源,全面提高普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进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的改革发展,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高校美育新格局。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传承创新,学校砥砺出“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重视美育,形成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优秀传统。自1941年留法艺术家谢投八先生创办“福建师专艺术科”开始,秉承“一专多能,又红又专”的美育理念,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学院艺术专业教育迄今已走过近80个春秋,人才辈出,桃李满园,院友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如台湾著名艺术家周瑛先生、澳门著名视觉艺术家缪鹏飞先生、原中国美术馆馆长、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里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博士、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林容生教授、原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翁振新教授等等,他们在美术教育、新闻出版、艺术管理、艺术创作与设计等领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对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93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曾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显然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学院师生踊跃参与高级别的美术创作和竞赛展览活动,成绩显著。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学院教师共有13件作品入选,其中3件作品分别获得金、银、铜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师生共有22件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师生共有46件作品入选,其中5件作品入围获奖提名,2件作品获优秀奖。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在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徐里、李晓伟、李豫闽等创作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卢志强等创作的《沈括与<梦溪笔谈>》,王耀伟、孙志纯等创作的《宋慈<洗冤集录>》,张明超等创作的《隆庆开海》入选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成功通过验收,现永久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卢志强等创作的《解忧和亲》、《传教士与东西文化交流》入选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项目;李豫闽、王裕亮、李旭东等创作的《绿色丰碑——人民好干部谷文昌》、卢志强等创作的《瓜达尔港建设》入选文化部主办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之根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明德引领风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同时,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与树人并重,教书与育人平齐

生命科学学院  俞如旺教授

 

我从2007年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迄今已有12个年头了,回顾12年的硕导历程,深有感悟。硕士生导师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导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给研究生带来重大影响。一直以来,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在研究生面前要谨言慎行。

我有个体会,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关键之一在于教师要“立德为先”。作为师者,我深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作为导师,我牢记“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严以律己,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立德为先”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爱国爱党,要有报效祖国的情怀;二是要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研究的事业目标;三是具有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思想信念。在教学中,追求真理、潜心学术、淡化名利;在科研工作中,坚守底线、严格自律,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守科研活动规范,践行科研诚信;在生活中,坚持践行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关键之二是在于教师要“树新人”。硕士生培养是“不动的营盘,流水的兵”。导师常常面对“新人”,如何保持一种指导“新兵”的激情,导师需要练内功。我的体会是:导师在“树新人”过程中要用情护航,温暖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从教以来,我一直秉承 “爱与榜样”的理念。坚持科学研究与探索,坚持教学改革与实践,坚持上好每一节课,坚持用心指导学生的每一篇论文。迄今为止,指导的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发表科研论文,其中核心论文达到35篇;自2012年实施国家奖学金以来,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人次。每次研究生拿到铅印着自己名字的论文并获得各种奖励,看到他们喜悦的表情,我都很欣慰。学生的辛勤努力与付出有了回报,对学生,对我都是一股强烈的激励力量!

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关键之三在于教师要“以人为本”。除了学生的学业,我也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心学生的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品格德行,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我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渔人工作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互动中成长。注重因材施教,面对内向的学生坚持用鼓励来增强学生的信心,坚持用信任来树立学生的自尊;面对迷茫的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与担忧,作为他们的师长,为他们提供自己的建议,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遵从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相信奋斗之后的未来;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目标进行个性化培养。历届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作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我谨记“不忘教育初心,牢记历史使命”,我将更加努力提高教育思想觉悟和教学能力,恪守教师规范,勇担育人使命,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