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内涵(三十)

发布时间:2019-09-12浏览次数:2223


立德树人育英才

——浅谈新时代师德建设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卓双木研究员、博导

 

现如今,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了国际间竞争的核心力量。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应人才的支撑,而这些都要依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育这一关键环节。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尤为关键。

提高思想境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过程中,教书与育人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同时也要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经历过岁月和历史考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树立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精神文化的影响。同时在平日里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熏陶学生,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

树立道德典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重师首先师之自重。他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校园生活中,教师作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其言谈举止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用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要切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尤其在学术方面,教师们应该坚守住诚信的底线,杜绝学术上的一切不诚信行为,自觉构建良好的学术环境,做好学生在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筑梦人

坚定理想信念

教师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茫茫大海上的希望灯塔。一个具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才有可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埋下希望的种子,奠定其成才的基石。以理想信念为本,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以一己之力担负起培育民族希望与未来之重责,将博大的爱心深化于胸。以理想信念为本的教师不仅能够教书育人,而且也能够于微小处找寻丰富,于平凡中发现伟大。高校要不断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这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也有助于创造极优的校风,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年一代。教师与高校的兴盛息息相关,与学生的发展脉脉相连。加强教师三观教育,使他们以崇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益终身。

完善考评制度

师德的建设,离不开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考评制度的支撑。高校要遵循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考评的基本要求。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论、唯论文论、唯职称论等片面倾向。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教师师德考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而且还能使高校教师的考评活动有明确的导向性。总之,高校考评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和问题导向。能够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总结和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再者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等,实现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将提高思想境界、树立道德典范、坚定理想信念、完善考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师德建设的长远性和必要性,铭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使广大教师能更好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祖国培育更多的英才。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新时代师德内涵的思考

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

公共管理学院  张廷君副教授

 

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之下,教育理念与体系受到来自现实世界前所未有之冲击。教育工作者时常自己也面临着迷茫与困惑。我们告诫学生需遵守规则,但社会上“钻空子”而获利的现象却比比皆是;我们教导学生要敢于担当,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责任外推”意识却在很多行业里不知凡几;我们劝导学生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钻研态度,不急不躁、努力发出创新的声音,但当盈利企业那套冰冷的目标考核制度、“非升即走”的用人模式走进高校时,“成名要趁早”的观念以及“圈子文化”却大行其道……作为教师,恐怕我们自己有时也难免在矛盾与挫折的迷雾中困顿。克服眼前的迷雾,当需认真思考新时代师德之内涵并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教育的确是一项需要“公心”的事业,需要我们以一颗“公心”束己、育人,并贡献社会。

首先,以“公心”面对自己的事业,树立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观点。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比任何历史时期的投入力度都要大得多。这反映了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是非常迫切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需秉持“教育为公”,树立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教育兴国,“以达天下为公”的历史责任。当我们将自己的事业发展与教育兴国的使命感相结合,便能在迷茫与困顿中锚定自己的方向与行事准则。

其次,以“公心”束己,坚守质量至上的职业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共同方向。高校与企业不同,教育事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企业强调效率,高校应更为重视质量,教育和科研本就是一个需要沉下心、长期投入,方见成效的事业领域,急不来,也容不得半点浮躁,比如,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成果产出再多,但没有创新性、没有理论贡献、没有对实践的推动意义也是枉然。因此,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应树立起质量至上的职业价值观。在教学上,备好每一门课,上好每一堂课,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把握学科前沿,敢于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科研上,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不断探索学科前沿,更要走出书斋,深入社会现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与基层,实现突破与创新,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与影响力。当我们树立了质量至上的职业价值观,即便身处浮躁的社会氛围,也能做到步履坚定、坚守底线,做无愧于心的学问。

第三,以“公心”育人,用师爱影响学生。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职业能像教师一样对学生的态度、思想与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以“公心”育人,培养社会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人才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首先,应做到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一观点给了我们重要的思想启示:中国社会变革的成就来自于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不断学习、借鉴与经验总结中前进,在实践中求真知。这就是我们需要给当代大学生传递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去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并通过思考,淬炼其中的精华以传承,我们也需要去了解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文化的发展,并通过思考,去萃取其中的精华以借鉴,我们更应该立足当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次,应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老师与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灵魂,坚守住对公共精神与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多一些对社会,尤其弱势群体的关怀与责任,是专业所赋予的精神,我们还需传递并践行公共管理的务实精神,倡导学生当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与创新者。当周围的人只顾抱怨,或者陷入无意义的争论时,我们应已迈步于探索和追寻改良之策的道路上,已行走在调查与实践的最前线。第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完善品格。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严而有理,爱而有度,以心换心,方能培育出心中有爱、心存公义的学生。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身处这个时代,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挑战。就每个个体而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需上下求索、不断修行的职业理想。在此过程中,我们需时常审视自己、改进自己、不断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