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导航

新时代师德内涵(二十三)

时间:2019-06-14浏览:1380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确保“培养什么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自20194月起,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铸师魂、守师道、塑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活动, 并组织“新时代师德内涵”大讨论,广大教师反响热烈。

教师工作部(处)网站和官方微信本期推出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工作)张兆文教授与第四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新星副教授“新时代师德内涵”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修身洁行、立德树人——导师的为师之道

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工作) 张兆文教授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学生眼中,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极大地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018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的为师之道,既是专业成长之道,也是立德树人之道。导师应当秉承教育理想,充满教育情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修身洁行、立德树人,做研究生信仰的塑造者、学术的培养者、成才的指导者和人生的引路人。

一、修身洁行、立德树人,努力做研究生的信仰塑造者

司马光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于导师来说,应当坚持师德为先、育人为本,以高尚的品质、过硬的能力、模范的实践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研究生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当明辨是非、把握方向,坚定正确的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应当忠于理想信念,忠于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以生为本的初心,把思想引领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育人全过程,努力塑造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做研究生的信仰塑造者。

二、修身洁行、立德树人,努力做研究生的学术培养者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研究生教育肩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力量,是学生学习、科研和实践的引路人,也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的基本素养曾这样论述,“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研究生导师,应当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学术追求,言传身教,真正花时间、花精力做真学问;应当谨遵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悉心指导研究生,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让研究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应当以德育人、以文化人,遵循学术规范的基本伦理和行为规则,在学习和研究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科学真理、维护科学诚信;应当积极为研究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为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提供有利的条件,真正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修身洁行、立德树人,努力做研究生的成才指导者

古人云:行之以躬,不言而信。指导研究生成长成才,导师首先要做好表率。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注重自我约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研究生,以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指导研究生,以强烈的科研兴趣与远大的研究志向引领研究生。同时,要引导研究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胸怀祖国、心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寄语青年人时指出,青年人要“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端,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器、国家科技创新的倍增器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推进器。作为科技创新的变革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导师必须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广泛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的改革发展;要具备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并运用知识和智慧分析社会问题、探寻解决之法;还要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引导研究生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重任。

四、修身洁行、立德树人,努力做研究生的人生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潜移默化的,不仅体现在做学问方面,更加体现在做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研究生导师,要以仁爱之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强沟通交流,关注研究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引导研究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成为研究生人生的知心引路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师魂,守师道,塑师表,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驾护航。

 

 

 

师德之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意义

第四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新星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看待教育、教师和师德问题。凡提教育,必提教师;凡提教师,必提师德。在关于师德的系列重要论述中,他在不同场合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好老师”、“经师与人师”,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等师德标准和要求。其中,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尤其突出强调了: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师队伍在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地位和战略作用,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也体现了师德之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意义。

一、师德,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责自觉的外在要求与内部动力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殷切期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有的师德内涵的具体诠释。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承载着鲜明的价值观,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自身肩负着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有清晰的认知,坚定政治方向,涵养家国情怀,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帮助青年大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用崭新的思维、独特的匠心、宽广的视野,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大胆尝试其它学科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科研成果,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资源;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学生如何为人为学的人,更应该严以自律。让自身成为标准,让自身成为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高尚的师德,自然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因此,讲师德,能极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责自觉,方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向正、取向好、气象新、志向大;方能将思想政治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方能更好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师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底气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耕耘教育理想的一方田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师德的教师教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他的信仰、情怀、水平、态度和观点。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立场、感情和行为。如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存有疑虑,不能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如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弱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敢发声亮剑,那他如何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远高的职业理想,育人意识淡薄,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奉行功利主义,那么他将如何教育学生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假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在言行上雅正,为人师表;没能在学术上规范,倡导学术道德;不能爱护学生,真诚奉献,那他将如何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如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可见,,只有做到“不愧为人之师表”,方能有底气地“为人师”。

三、“师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师德”,从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其中就有关于“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感受学生心中关于师德的认知,可以映射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反观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期待;探究学生心目中关于“师德”的标准,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为什么需要讲师德,需要讲什么样的师德,师德领域还存在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尤其是在师范类院校,更要引导好学生对师德的学习和践行——师范生们在实习阶段就是一个要面对学生和教学的“准教师”;一迈出校门,便是一个真正的老师。从一个犯点小错,老师、家长都能宽容的“学生”,到不允许犯错、一旦在“师德师风”上犯错便“一票否决”的“职业人”,其间的锤炼只能通过学校阶段的学习完成。关于“师德师风”的教育,既是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他们的专业伦理教育;既是他们的“立德”的终身教育,也是他们“立业”的职前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自身“修师德”,更要去“教师德”;把关于师德师风的知识、道理、故事讲好,让好师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