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确保“培养什么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自2019年4月起,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铸师魂、守师道、塑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活动, 并组织“新时代师德内涵”大讨论,广大教师反响热烈。
教师工作部(处)网站和官方微信本期推出海外教育学院院长林新年教授以及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教授、博导 “新时代师德内涵”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师德师风建设
海外教育学院院长 林新年教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师风,为师之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在国家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教育投入和建设,更要注重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而且要严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
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不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还肩负着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承人的时代责任。国家和社会充满了对教师的期许。所以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人类灵魂教育的工程师,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孜孜不倦教学的恒心,做到淡泊名利不追逐一己私利。此外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较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重任,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爱党爱国,坚定信念,锻造师德之魂;
政治思想素质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都说大学是自由的殿堂,但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应该明确何谓“学术有自由,课堂有纪律”,明确社会主义课堂的言行底线,能够针砭时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思潮的入侵。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以孔子课堂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传播也会碰到各类困难,但是我们一直都坚定立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我院作为学校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来校学习的窗口单位,一直以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为己任,搭建中外友好往来之桥,用教育助力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涵养人格、砥砺品格,深扎师德之根;
育人者必先育己,身不修则德不立。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参与者,老师们的言语德行对学生产生的是潜移默化和长远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的人格,遵守为师之道,践行师德规范,慎言慎行慎独,为人师表,知其所止。我院教师克服家庭和工作各种困难,长期轮流作为公派教师,服务菲律宾和印尼孔院,派出率达100%,具有良好从教意愿,一直以培养知华、友华的外国学生为己任。
专心治学、厚积薄发,筑牢师德之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一名教师,筑牢精湛的业务能力是关键所在。扎实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只有教师具有足够的业务水准,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对所教学科有着系统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不断汲取新知识,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成长。而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还需要对时政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所在国的国情有深刻的了解,具备二语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等专业技能,才能培养出知华、友华的外国留学生。此外,老师们不仅要自身科研强,还要会上课。老师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深入的教育方式,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恪尽职守、仁而爱人,疏浚师德之源。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传道情怀是都不可或缺的。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教无类,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心中没有学生,无论业务多么精湛,都无法成为一名好老师。习近平主席在外交场合多次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外民心相通,需要语言铺路,更需要真情贯穿始终。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后,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可是语言的障碍并不影响老师们爱心的传递。经过半年一年的努力,老师们都能够让汉语和中华文化走进留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留学生们回国后回忆他们在中国的老师,也都是深情满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院老师在长期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沟通过程中,传递给留学生最直接的中国形象,夯实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础。
做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深广的高校教师
——关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学习体会
传播学院院长 谢宗贵教授、博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府,而培养人才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塑魂树人”。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每一位大学教师应该担负的使命,也是其应有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可以说,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书育人的核心,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老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我们要从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本应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教师本人修身养德的必备。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过于重视所谓的“学术GDP”,所有工作围绕各式各样的评估,片面追求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人为分割教学与科研,忽视人才培养中的核心——教学质量水平。在唯学术导向背景下,高校的工作指向偏移,一些教师重研不重教,不重为人师表的思想与行为示范,甚至连起码的师德置于不顾,出离师德的底线,触碰法律法规的高压线,从而发生了多起违反公序良俗、斯文扫地的不良现象,在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给高校教师形象蒙尘。
这些不良现象或突出问题,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有的老师在课堂或某些学术场合,对一些时政问题、历史问题、文化问题随意发挥、过度解读,发表一些有损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有损民族自尊与民族感情的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无视相关规定要求,利用课堂、论坛讲座或新媒体渠道,发表或转发各种错误观点,散布虚假消息,误导学生。
教学方面,主要是不按教纲要求,草率备课讲课,或照本宣科,所上的课被学生称之为“水课”;有的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或根本无所更新,与时代脱节,不合学生需求;有的随意调课,或上课迟到早退;有的教学组织松懈,对课堂秩序混乱不敢管也不愿意管,听之任之;有的以课外实践名义,随意“放羊”。
科研方面,研究不严谨,了无创新,研究不深入,成果流于一般;有的重复发表论文,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有的缺乏问题意识,着眼于空洞的理论中难以自拔,无视对现实问题的观照;有的则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力,为己谋利。
品德方面,在考试、推优、保研、刊文、就业等方面,有的老师利用自身的权力,乘机“卡要”,变相为自己牟利;或对学生进行猥亵、性骚扰,甚至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贻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则把学生当免费的劳力,要求学生从事与科研、教学等无关的事务。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虽然这些问题只出现在极少数教师身上,但这些无良甚至违规违法现象,一经自媒体曝光而扩散后,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上放大其不良的效应,玷污了广大高校教师的形象,也对高校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面对这些突出问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已迫在眉睫。
在争创“双一流”的今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毕竟,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主体力量在教师。“双一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除了教师应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一流的品德。教师学识过人、品德高尚方可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标杆”,才称得上是大学生们的人生导师。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关乎“双一流”建设,关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乎未来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对师德师风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自觉加强并积极参与师德师风建设,把修身养性、敦品立德、笃学励志作为一生的追求,做一个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的人民教师。作为高校,则应把师德师风建设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手段,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力量,使敦品立德内化为高校教师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有效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平与道德品质,以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格、精湛的业务能力,为国家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