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内涵(十三)

发布时间:2019-05-29浏览次数:400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确保“培养什么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自20194月起,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铸师魂、守师道、塑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活动, 并组织“新时代师德内涵”大讨论,广大教师反响热烈。

教师工作部(处)网站和官方微信本期推出协和学院院长张华荣教授、博导以及旅游学院院长伍世代教授、博导“新时代师德内涵”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

——新时代师德建设内涵的几点感想

协和学院院长 张华荣教授、博导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筑梦人”,是“守护者”,是照亮一代又一代美好心灵的“引路明灯”。立德方能善教,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传其正道、授其真业、解其迷惑。立足新时代,只有正确把握师德内涵,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让良好师德师风浸润人心,传之久远,才能切实肩负起传播真理、塑造灵魂、涵育新人的教育使命。

一、爱人修己立师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听其言、观其行”是人之常情,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因此,教师高尚品德示范作用的影响是深远的。协和学院,以“协和”之名,既是对上个世纪闪耀东南的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之一的福建协和大学辉煌办学历史和传统的赞叹与敬仰,更是对协大先贤师魂的纪念与传承。从福建协和大学到福建师范大学,再到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协大的辉煌穿透历史尘烟仍散发着不灭的芬芳。福建协和大学创办之初,教师仅有9名,学生86人,历经35年办学,可以说是“桃李盈门,芝兰满室”,为中国科教界输送了数千名精英人物,其中包括11位中国两院院士。观果知树,见弟知师。“满室芝兰香”的背后定有辛勤的培育者。届时的协大校园可谓是中西英才的荟萃,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严叔夏等均在协大任教过,他们将自己的信念、追求和理想倾注到教书育人中,与协大学生一起谱写了爱国服务、奋进向上的精神风采。他们丹心献教育、真情著华章的高尚师德,应该成为新时代协和学院教师们爱人修己的学习典范。协和学院建设了“协大特色库”,希望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协大教师的师德风采。我们坚信,我们的教育,只有拥有爱人修己,高尚品德的教师,才会带出高尚品德的学生;也只有高尚品德的学生,才会有高尚品德的社会。

二、敬业奉献正师风。敬业是任何一个职业道德的基础,教师的敬业精神更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柱石。教师的职业精神,应有两个维度。其一,是对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坚守。新时代的教师,只有把教师事业当作自己生命一样来尊重, 他才能敬业爱岗, 全心全意地为社会造就人才、贡献力量。其二,是对教师职业规则和职业规范有敬畏。只有把职业规则和职业规范当作自己内心的道德来遵守,才能正确处理好传道受业者与教授莘莘学子的关系、才能解决好爱岗敬业的职业信仰与工作的职业倦怠的关系问题、才能协调好社会职业人员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因此,协和学院在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教师进行职业操守的教育。学院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活动,树典型,学典范,强化学院教师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院党委出台《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师德失范行为准则(试行)》,加强师德师风正风肃纪。

三、躬身力行强师能。传道受业解惑,需要教师的躬身力行。一方面,教师要具备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要借鉴工匠精神,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精细雕琢,臻于完善;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要提高格局,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协和学院作为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的摇篮,始终将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自己的办学使命。几年来,学院积极谋划,关注教师成长,举办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去年,我院文化产业系沈惠娜老师代表学院参加第四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荣获人文社会科学组一等奖,这是学院近几年来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缩影。再如,学院有一批教师投身于产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几年来,学院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9项、省级100多项,多人次在省级“创业之星”评选中获奖,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教师们的躬身力行。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每一位教育者都应牢牢守住圣洁的教育阵地,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以能传教,与时代同步,在新时代前行路上树立一道道精神丰碑、点燃一盏盏熠熠明灯,铸就新时代伟大师魂!

 

唤醒青年魂

                 ——关于新时代师德新内涵

旅游学院院长 伍世代教授、博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教育事业日臻成熟且现代化的当下,师德中与时俱进的内涵成为教师自我职业认同,自我身份认同,教师团体社会价值认同的内核。新时期对于师德师风的要求也得到深化。

一、新时代师德师风新内涵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个高要求同样也不只是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更体现在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高度重视,在多个场合中倡导尊师重教。同时,习近平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新时代,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基地,营造良好氛围,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这等重任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将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教育,使得改革创新渗透进师者的传道受业解惑,为青年灵魂注入时代精神,成为新时代高校师风师德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师德师风新举措

1、培养教师改革创新的思维,唤醒青年为国奋斗之魂

所谓“为人师表”,要想将改革创新的“道”传给青年学生,教师就得先培养自己的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精神。最重要的便是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著名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王业宁曾说过,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断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应当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价值观面临转换,高校教师更不应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同时改革创新也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已有的事物。高校教师应坚定政治信念,适当地吸收采纳新观念,才能为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

2、创新丰富教师教学形式和内容,唤醒青年探究之魂

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识、严谨仔细的治学态度和勇敢前进的进取精神是基本素质。而新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决不能满足于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继续学习则成为高校教师必不可少的另一基本素质。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风云,持续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前沿,不断关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新事物、产生的新问题、激发的新矛盾,同时将最新的信息引入课堂,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与实际社会对接。同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和品质,唤醒青年高尚灵魂

改革创新的精神不仅要融入日常教学中,更要使其烙印在自身修养中。须知如西南大学肖彤所说的,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与可塑性。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最近的范本,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与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学生从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为了给大学生成长提供模范与榜样,教师必须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将时代精神融入。教育部与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确定了师德师风的建设方向,因此,如肖彤认为的,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可从从教师自身、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建设,对教师的公民基本道德修养进行进一步强化,全面提升其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首要目标与价值。

古有师者孔子“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崇高品德,现代亦有蔡元培、梅贻琦、陈寅恪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西南联大风骨。作为学者,他们塑造自己的灵魂,作为师者,他们用自己塑造的灵魂去唤醒一个又一个青年充满希望充满激情和奋斗的灵魂。“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改革创新不断地新时代,依旧不乏其成为每位高校教师的追求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