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内涵(二十八)

发布时间:2019-07-01浏览次数:3137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确保“培养什么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自20194月起,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铸师魂、守师道、塑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活动, 并组织“新时代师德内涵”大讨论,广大教师反响热烈。

教师工作部(处)网站和官方微信本期推出第四届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物理与能源学院叶晴莹副教授与教务处陈苏珍“新时代师德内涵”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深耕讲坛  立德树人

第四届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物理与能源学院  叶晴莹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为学生、品味的大先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深厚的人文情怀、扎实的专业功底、拥有过硬的育人本领,是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本质要求。

一、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听到、看到、得到的信息有时甚至比老师还要多,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如何培育学生优秀品德,如何提升综合素养,成为教师的一项挑战性工作。教书育人,重点在“育人”。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喻思政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即课程思政,是有一条有效的育人途径。我讲授的《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看似极具专业性,其实也是一门可以很好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课程。采用人文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可以产生很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比如,在讲到多普勒效应时,我引入了课本中本没有的多普勒彩超技术。在介绍完原理之后,请学生观看了一段多普勒彩超下的胎儿视频。视频中,正在母腹中孕育的胎儿做出了种种有趣的动作与表情,都一一被彩超技术清晰记录。学生在赞叹多普勒彩超技术如此先进的同时,也深深感叹生命的神奇与不易,从而激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在讲到动量定理时,我引入了一个搞笑的“鬼故事”。在学生听完、笑完之后,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分析故事中看似恐怖、实则搞笑的现象,让大家对物理原理印象深刻同时,也告诉大家:许多在生活中看似无法理解的神鬼现象,往往有其科学上的解释,并引导学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在讲述单位制与量纲时,我引入了中国古代单位制,从成语入手,抽丝剥茧,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单位制的丰富与精准,并用魏学洢的《核舟记》等古代文学作品作为引证,让学生惊叹于我国古代计量的细致与准确的同时,也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课堂内外——春风化雨

 “亲其师,信其道”既是对学生的告诫,反过来也是对老师的警示。如何让学生感到“亲”?自身所持之“道”是否正?能否让学生“信”?这些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绕不过去的问题。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我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和学生平等相处。课堂上,我们共同探讨知识,共同面对知识难点;下课后,我们一起聊天,一起玩笑。记得有一次课前到教室时,有一个女生对我那天的盘发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当场解下我的盘发,“现场教学”,教她如何用一根簪子盘住满头的长发。当时好几个提早到教室的女生都围在一起,嘻嘻哈哈地和我一起讨论盘发的技巧,情同姐妹,气氛轻松愉快、亲近融洽。还有一次,一个女生在情感上遇到了挫折。由于她平时与父母交流不多,不敢与父母诉说,于是她找到了我,向我倾诉她遭遇的困境。我就像“知心姐姐”一样,想方设法安慰她,并不断鼓励她勇于向父母倾吐心声。最后,在她父母的支持下,事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喜欢或不敢当面提问,有的学生苦于课后复习时发现问题却无法及时得到解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微信、QQ等与学生开展网络交流,积极与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近全天候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随时、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因情“亲”“道”正,赢得了学生的“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姐姐、好老师,让我真正品味到了当老师的价值和意义。

三、共同切磋——教学相长

打铁仍需自身硬。新时代教师需要拥有扎实专业素养、探索与改革精神。同时也要教导、引领学生打牢专业基础,培育学习钻研、改革创新精神,在教学科研方面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实现教学相长,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带领物理拔尖班同学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对科研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在一次数值模拟中,计算结果出现了数条与常规理论不符的曲线。由于没有现成的理论,大家都想用自己的想法解释这一现象,因此在小组讨论中,大家的争论相当激烈。而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大家结论,而是加入到大家的讨论中,认真的点评大家持论的优缺点。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有同学在争论中以近乎完美的方法解释了上述曲线的成因,大家都为他鼓掌欢呼。

在带领同学科研的过程中,大家的进步常常让我无比欣喜。处于本科阶段的他们,已经开始学会精细数据处理、撰写科研论文,甚至有部分同学在数据处理的水平上已经和学术型硕士生不相上下。在历届跟我做科研的本科阶段的同学中,有考入中科大并硕博连读的李铭领同学,有考入南京大学的王文静同学,有成为卓越班保送生的邓楚楚同学……他们所拥有的科研热情,更是时时激励着我更加努力的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我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新世纪优秀人才、省教育厅项目等8项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21SCI 收录, 22EI收录,被SCI论文引用200余篇次)。同时,以研究项目为载体,指导本科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

在教学工作中,偶尔会有同学向我抱怨《大学物理》难度太高,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我并没有忽视这一部分同学的心声。为了提升《大学物理》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技能和创新思维训练,我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中学及大学期间物理课程的衔接研究,目前主持开展的一项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该项目以高考改革为背景,积极探索“新高考”形势下高校课程的改革方案,力求为即将到来的“新高考”形势下的大学新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案。另外,我还在工作中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方面,主持、参与承担3项省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

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成长,通过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努力,我获得了2014 年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14 年度);入选学校“我最喜爱的好老师”提名奖。在2018年第四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自然科学组一等奖;被授予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名师、福建省金牌工人(2018 年度)、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2018 年度)等荣誉称号。这些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构建新时代理想的师生关系

教务处  陈苏珍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也高校人才培育的基石。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之优良传统和价值取向。“师道”既是为师之道,亦是求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应有之义,求师重道是学生应有之德。新时代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不是单向度的,要由师生共同维护。

一、涵养师德,以德育人

从教育者到先要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既是新时代师德衡量标准,也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教师承载着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多的道德责任。师德素养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如果说父母孕育了人的肉体,那么教师则培育了人的心灵。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终极价值之所在。师德建设的根本是要实现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除了知识传授外,更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教授其为人处世。高校师德建设应以涵养师德为抓手,建立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培育守好责任田、有情怀、能投入的教师。

从外在规范到内在需求。新时代师德建设具有多元化、层次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良好的师德蕴涵着诸多幸福的种子,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情感的动力因素,让教师在感动中实现师德品质的提升。师德涵养要注重层次的提升。教师是具体的人,师德涵养要科学有效,必须充分考虑教师人性化的具体现实需求。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师德以新的内涵,师德涵养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师德文化,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师德灌输到师风养成。教师是师德教育的主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将师德涵养主体性回归教师本身。在师德涵养实践中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教师在师德建设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师德涵养过程不能仅依靠由外向内的灌输,在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的同时,营造自主内化、长期稳定且覆盖面广泛的优良师风,实现师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二、吾爱吾师,以敬为先

诚心求学以敬师。尊师重教是文化延续的必要前提。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程门立雪”的尊师故事为人们所乐道,仍有其时代价值。《二程语录》记载:“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游酢、杨时二人作为学生,不忍心打搅老师程颐静坐休息,且长时间耐心地等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老师的尊敬和求学的诚心。实现对良好的尊师传统的传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教育才能走上更加繁荣发展的道路。

潜心为学以敬师。颜渊称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是儒家理想的师生关系实践中对师德的高度赞扬。学生学习老师的著作,若可以读出温情、读出才华、读出精神,则是一种心灵上和思想上的契合。对老师的尊敬应当化作为学的动力,力求以老师为榜样,实现学业的进步与突破,就是对老师潜心教学的最大回报。

谨守界限以敬师。理想的师生关系不可忽视交往的边界问题,其界限需要师生共同维护,才能使师生关系保持在健康的轨道上。任何事物都有量和适度的要求,因此师生关系的规范和制度化建立十分必要。学生可以拒绝老师在教学职责之外的要求。理想的师生关系既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没有界限的。荀子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逆),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后代更胜前代是历史的规律,然“吾爱吾师”则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吾当以敬而爱之。

三、互以对方为重,构建学术“共同体”

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对话是师生互相理解的过程和有效的教学模式。西方教师提供Office hours,固定时间开放办公室,接待学生的提问。古之学生又称“及门”,指学生登门拜师受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学术沙龙。孔子可谓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论语》记载着孔子优雅而平易的师德品格,千载以来仍以其独特的朴素风致感染着我们。孔子常组织学生“侍坐”,开展自由讨论。他对学生的赞赏不论是“吾与点也”,还是“贤哉回也”,都体现出孔子身为导师,提倡“各言尔志”,师生自由平等地交流讨论的师德魅力。

构建“战友型”师生关系。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合作特质是“互以对方为重”,师生人际交往中应当传承这样的优秀文化特质,老师关爱学生,学生体谅老师,最重要的是构建良性的教学与研究共同体,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教师不因害怕担责而一味“放权”,也不因压力而一味“放任”,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既有教师阶段性引领,也有师生共同成长、共克难题等。师生共同维护学术共同体为新时代师生关系奠定了基本准绳。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在爱与责任中教学相长的一场修行。叶嘉莹先生说得贴切,相较于父母与子女间血缘的延续,师生情谊则是他们的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这种文化的传承自古有之,杨时学成南归之日,向恩师告别,老师程颢目送他离去,不禁叹道:“吾道南矣!”其中也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成才的欣慰和对学问传播寄予的厚望。师生关系和师德建设是恒久常新的话题。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师德涵养规律,创新师德养成理论,探索师德培育新途径,构建更有利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