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内涵(二十六)

发布时间:2019-06-19浏览次数:703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确保“培养什么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自20194月起,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铸师魂、守师道、塑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活动, 并组织“新时代师德内涵”大讨论,广大教师反响热烈。

教师工作部(处)网站和官方微信本期推出心理学院党委书记张承东及研究生工作部杨顺昌“新时代师德内涵”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拥有平常心、事业心、责任心,做新时代好老师

心理学院党委书记 张承东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传统老校,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秉承“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向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各类人才,成为福建省培养优质师资的摇篮。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培养时代新人新要求,为新师大人作为新时代教育者提出新思考。怎样成为合格培养者,培养什么样合格教师,成为我们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我个人认为,仅作为教育者,应该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从这三方面去力行践行,做新时代好老师。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

老师一生的劳动是平凡的。依三尺讲坛,送走一批又一批学子,他们从事的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育人树人。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树人劳动看不到短期效应,看不到立竿见影的业绩成效,何以让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持?因为他们以平常心,做实在事。他们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育人树人的份内之事。平凡,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高尚的品格和精神。老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但他们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只是老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们要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老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教育过程应该让学生和教育者本身充满幸福感。有了幸福感,老师才能享受授业乐趣,才能享受生活;同时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收获。进而让老师们找到工作的乐趣,对工作产生发自内心的激情和热情。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源泉,是老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长期以来,人们把老师看成用燃烧着自己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了自己,把学生成才与教师发展对立起来。我个人认为,教师的岗位决定他们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让学生成长成才和让自己有所作为的职业。老师除了拥有爱心、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过硬的教育技能之外,他们还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对自己钟爱的事业不遗余力的投入。他们是教书先生,也是教育家。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岗位上找到了乐趣,他们的工作才能做精,作出榜样和标杆。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老师,他们才会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才会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老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求学若渴的学生。老师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效;以什么样的工作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水平的具体体现。老师的态度为什么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与老师就好像花草树木与阳光的关系。老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学生的成长成才,老师是授业解惑者,又是人生引路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学生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老师有极大的关联。教师教育是一种使命,每一位老师都会无数次从学生的眼睛里、话语里感受到他们的需要。老师应当努力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为己任,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把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为己任。真正对学生负责,要做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既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人生方向的引领;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既能理解学生成长的苦恼与抗争,又能带动、帮助学生,乐于做学生的伙伴,在学生成长中享受收获。教育全程,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唯其如此,才能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师大作为教育者摇篮,要从培养一代人和教育可持续发展考虑,立足这“三心”,树立服务意识,贴近学生,贴近家长,贴近生活和社会,做好本职工作,用宽容心对待学生、对待自己、对待社会,构建新时代和谐教育,做新时代合格好老师。

 

涵养崇高师德,勇担育人使命

研究生工作部 杨顺昌老师

 

今日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之中国,日益走近舞台的最中央。“国势之强由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作为教育工作目标。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神圣职业,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空间距离最近、相处时间最长、利益交集最多,更应以德为先、以生为本、以才为要,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旨归。

一、以德为先,用身正示范引领学生

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知识的传授者、价值的传递者,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这赋予了教师“先在性”的德道符号,决定了高尚道德情操是“为人师”的首要前提。在新的历史时期,师德内涵更加丰富,师德要求更为明确,师德遵循更显严格,这要求包括广大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德为先,追求师德高线、坚守行为底线、远离纪律红线,以身正示范影响、完善学生人格。

一要明大德。“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饱含家国情怀,时刻谨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在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先明道、信道”,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守公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位人民教师应该铭刻于心的宗旨。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对待工作是否踏实勤恳,服务学生是否尽职尽责,这影响着学生对于“敬业”的理解;治学态度是否科学严谨、学术研究是否实事求是,这影响着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在学生干部选举中是否“民主”,在评优评先中是否“公正”,这些都对学生价值观的认知和养成都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要严私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私德正,才会亲其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识和能力,更在于老师为人处世、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当前,全国范围内出现的一些导师学术不端案例、师生关系失范事件,深刻反映当前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在互联网爆炸式传播和循环式发酵一次次把师德师风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后,教师私德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严守私德,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二、以生为本,用仁爱之心凝聚学生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良好的师德不仅体现在教师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外在表征,也源自于教师对学生慈爱、友善、温情和责任的内在品质,这种内在品质的外化表现就是教师教育态度和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这是凝聚人心、感染学生的深层次力量。

一要有以生为本的价值认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必然延伸,并成为当前这一历史时期教育者越来越重要的价值遵循。以生为本的价值认同,一方面,要有维护学生利益的价值取向。辅导员在对大学生灌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倡导大众利益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学生合理的个人利益。以生为本需要多一些“学生所望,就是工作所向”“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的价值取向,从学生角度出发,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要有服务学生成才的价值选择。当前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只有和学生同频共振,“解学生之所需”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信任与喜爱。因此,要用爱心、真心为学生提供细心、暖心的服务,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以服务推进教育和管理。

二要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除了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认同外,还应包括拥有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教育理念,这是以生为本的又一重要实现维度。首先要有一视同仁的宽阔胸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个人好恶、学生素质差别、家庭背景差异等,在自己心中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级”,做到热爱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信任每个学生;其次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雅量,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三、以才为要,用真理力量赢得学生

“才者,德之资也”。没有扎实知识功底、过硬教学能力、科学教育方法的老师,难以赢得学生的认同,也无法成为合格的辅导员。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以德为先”的人格魅力,“以生为本”的教育情怀,还要有“以才为要”的育人之能,进而实现“开发人力”的育人目标。

一要有“经师”之才。即要具备育人的真才实学和教学方法。一方面,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面对“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的新时代青年,高校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拥有“长流水”。这要求辅导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以真才实学、专业素质赢得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并不必然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学方法”作为中介。高校辅导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此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

二要有“人师”之才。即要具备“传道”的才能、责任和使命。新时代好老师应该是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能积极关注青年学子的所思、所忧、所盼,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坚持悉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做青年学子的指导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