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内涵(十四)

发布时间:2019-05-30浏览次数:343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确保“培养什么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自20194月起,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铸师魂、守师道、塑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活动, 并组织“新时代师德内涵”大讨论,广大教师反响热烈。

教师工作部(处)网站和官方微信本期推出法学院党委书记李锋以及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华“新时代师德内涵”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法治视角

法学院党委书记  李锋

 

在法治的视野中构建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既要继承传统中有助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遗产, 更要深化法治观念,完善评价考核,加强制度建设,这对于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树立师德形象,培育新一代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职业有着本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等对学生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影响。在普通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是神圣的字眼,人们对教师也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所犯的错误对社会、公众、儿童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较普通人严重。因而作为“教师”职业的人必须承载起比普通人更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社会的政治与法律也赋予了教师职业更多的权力和义务。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至高无上的义务和责任,向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层次迈进;另一方面要遵循法规制度,不能突破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在哪里?毋庸置疑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使得教师工作中道德冲突频发并日益激化。而多数教师往往缺乏处理此类困境的准备,有时会悬置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从而妨害到学生的利益。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教师有较强的传道职能,他们被要求担当起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和传输人的角色。然而,这一宏大的愿景落实到个体教师的工作中就略显尴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责任,也是教师建构自我专业价值和身份的主要依据。教师将心力主要投入到这两方面的工作中,所以,即使与学生的自主性相背,多数教师仍然尝试采取“商谈”、“独揽”等方式来解决。遗憾的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法、现代法治理念,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反复的挫败中逐渐减弱,从而无奈地选择规避策略,但一味逃避,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会激化矛盾,做出超出底线、触犯法律的行为。

从范跑跑事件、体罚惩戒伤害案,到教师学术造假、性侵学生……与教育相关的重大舆情热点频频曝光于网络,师德师风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人们不禁在思索,教师心中难道真的没有了职业的“底线”吗?

已有法律法规明确的规定,如猥亵强暴甚至杀害学生等事件,我们不再讨论。但对于“惩戒”等的争议还见诸各方,我们着重来探讨一下。

教师较之普通民众应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可以以一种高标准来衡量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法律起着补充作用,当法律没规定时可以援用职业道德来评价教师。但是,高道德要求并不是法律的要求,不能把法律对教师义务的要求与道德对教师的要求相混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规定具有一致性但同时也有不相同点,两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

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至高无上的义务和责任,向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层次迈进;另一方面要遵循法规制度,不能突破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同时,还要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无论是“范跑跑”事件的反思,还是体罚学生的争论,媒体,民众所关注的焦点是“范跑跑”们应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仅仅是遭受道德的谴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激烈的争论,其本质原因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而是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此种行为没有规定或规定的模糊不清,以至于没有法律可援用或法律得不到适用。目前我国有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其他法律文件很少,而且内容模糊不具体。

实际上,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底线”,有的已被写进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果冲出了“底线”,即触犯了法律和法规。这个问题的严肃性、严重性目前不少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另一方面,我们对于教师遵守职业道德与守法之间出现了错误认识,而有些规范也混淆了“教师的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广大教师长期处于一种道德负重之中。

教师的行为在何种情况下是仅仅违反了道德,而尚未触犯法律;在何种情况下已经触犯了法律的规定而应该受到法律的何种制裁,立法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

范跑跑们跑走的仅是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跑来的却是对职业道德和法律冲突的反思:须明确界定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界线,分清二者的责任。

不论是现行的教育政策制度还是各种教师教育项目,“师德”始终被看作是首要内容。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来看,教学的价值性和教师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向来被视作根本。那么,为什么今天的教师在应对教学中的道德冲突时,却仍然现出态度上的“无可奈何”和方法上的“捉襟见肘”?究其原因,既有的研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个人品德的提升,而相关的教师教育项目也多采取宣讲的方式,倡导学习模范教师的品行。在强调责任内化的同时,相对忽略了对教师日常工作中的道德实践的研究和具体能力的培养,以至于使得道德冲突的解决和道德责任的履行仅仅依赖于个体教师的责任感和经验,而在法律层面却普遍存在无意识和没办法的情况。其实,强调教学具有道德性,其意义并不指向教师个人的德性,而认为教师承担道德责任,也不是要求教师成为圣人。关键在于提醒教师有意识地从道德后果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法治的层面来理解教育。如果教师都不能从法律的视角去认同学生具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和能力,也就不会采取理性的态度、“商谈”的方式、法律的武器来解决道德争端。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道德的冲突与困惑,除了观念层面的问题,也反映出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在相关技能和方法上未能提供适当的支持。因此,一方面,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应加强教师在实践中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保护教师在道德实践冲突中的权益。

要达到一种依法治教良好的教育秩序,不仅要从道德上对人们提出要求,更应从法律上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定,从而使良好的学校管理秩序和教育教学秩序得到保证。有了教育法律法规不一定就进入依法治教阶段,只有教育者懂法、依法执教,受教育者学会依法维权,才能逐步走向依法治教阶段。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要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引导教师增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结合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师德师风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丰富师德师风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师风内涵,切实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

要把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此更好地激发广大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所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必然会对教师的切身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减轻他们所承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压力。总之只有把深化改革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要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契机,集中宣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

总之,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必须从法治的视角,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以此充分体现党中央和全社会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规范,全社会应当真正地把责任放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来,真正地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能真正地心无旁骛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尽忠职守,增强师德之力。

 

振木铎金声  育桃李芬芳

文学院党委书记  李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进入新时代,要书写好福师大的“奋进之笔”,师德建设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引领铸牢理想信念,以师道传统涵养道德情操,以育人初心激活扎实学识,以师范使命践行仁爱之心,用自己的信仰去引领学生的信仰,用自己的梦想去照亮学生的梦想,努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真正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理想信念扛在肩上

1.坚持思想筑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为全院教职工补足精神之钙。以院党委为中心,用党的建设引领师德建设。以支部为堡垒,用先进思想筑牢师德。以社会实践为抓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师德。

2.坚持制度固本。成立院师德建设工作小组,努力构建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工支部书记和学科带头人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的师德建设机制。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将师德监督纳入学术委员会工作职责,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以学术传帮带激扬师德精气神。完善师德建设具体方案,将师德建设纳入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的研究议题,为学院师德建设谋篇布局。

3.坚持党建示范。院党委书记作为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成员,为人才引进和教师考核把好政治关。以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模范教师为标杆,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铸造师德之魂。

二、赓续师道传统,把道德情操记在心中

1.建设文化长廊。将老一辈教师的书法作品高悬于办公区,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通过日常的潜移默化,传承老一辈“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学习老一辈“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发扬老一辈“金针度人”的学术传统,一代又一代师道承传,汇聚成学院教师培育和践行新时代师德的源头活水。

2.建设文脉工程。启动院《六庵文库》《桂堂文库》《还读文存》学术精品出版工程,不仅缅怀先师的育人心血,更是让师者之道流传于书香墨韵,让师德之根浸润在脑海心田。与此同时,自2009年起以文学创作大赛为载体,让学生提起笔来,在文学创作中赓续文化传统、享受诗与远方。

3.建设文缘纽带。110周年校庆典礼上推出《六代师缘》节目,从年近期颐的第一代到花信年华的第六代,生动呈现百年学府以“文”为纽带的精神脉络。面向信息时代,在官网上开设“名师辑录”“细读”专题,介绍学院的鸿儒名师,让师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名师、学习名师。

三、不忘育人初心,把扎实学识握在手里

1.强调以文育人。在台湾《国文天地》杂志出版校友回忆长安山和授业恩师的校庆专刊,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春风秋水——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文集》,既彰显名师大家风采,又书写崇高师德温暖。

2.强调以教育人。在基地班实行项目制,为师范班选好班主任,推动师生读书会,完善导师推荐制等措施,用严谨的学术道德聚力时代价值,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在引领学术风气上带好头、做示范。

3.强调以行育人。学院教师队伍中既有年轻有为的学术精英,也有皓首穷经的鸿儒泰斗,有的著作等身,有的年逾古稀,但他们始终执着于教书育人,坚守在三尺讲台,为学生奉献着光与热,让师德之基厚植于学生内心。

四、牢记师范使命,把仁爱之心落在实处

1.坚守爱国的精神底色。孙绍振教授领衔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将教育报国之志化为潜心育人之行,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帮助师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高质量完成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共计23800万字,彰显出新时代的教师使命,为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榜样。

2.坚守爱师的本质要义。尊师重教首先源自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持把师德“红七条”“十项准则”作为开学第一课和离校前一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扣好师德养成的第一粒扣子。坚持举行师范生实习授旗等富有仪式感和庄严感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心和崇敬感。坚持名师引领项目,启动面向中学特级教师的《闽铎声声》出版工程,深化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体悟和认知。

3. 坚守爱生的内在灵魂。学院连续十三年,举行“校友尊师助学基金” 颁发仪式,通过资助育人,让爱生从知识传授延伸到人格培养,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习重教兴学、扶贫济困的高尚情操,让爱的薪火在百年学府代代相传。

1907年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以来,文学院已走过近两个甲子的时光,她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振木铎金声,育桃李芬芳,一代代中文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薪火相传,坚守着六庵先生“传道授业解惑、尚贤尊师爱生”的风骨,铸就中国教育的百年之魂,照亮八闽大地的精神夜空。